1、什么是“个人信息”?
答: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个人信息的核心特征是可识别性,包括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
例如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基本信息,设备信息和账户信息如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等,通讯录、聊天记录、家庭成员信息等。
2、什么是“敏感个人信息”?
答:敏感个人信息是指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例如银行账号及密码、医疗检查报告、指纹、面部识别等都属于敏感信息。
3、什么是“个人金融信息”?
答:(1)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家庭状况等;(2)个人财产信息,如收入情况等;(3)个人账户信息,如账号、余额等;(4)个人信用信息,如信用卡还款情况、贷款偿还情况等;(5)个人金融交易信息,如金融机构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获取、保存、留存的个人信息;(6)衍生信息,包括个人消费习惯、投资意愿等。
4、《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敏感信息有什么特殊规定?
答: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该取得单独同意。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取得书面同意的,还应从其规定。如果涉及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还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
5、消费者在接受金融服务时对个人信息处理享有哪些权利?
答: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个人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您个人信息的处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您也有权查阅、复制您的个人信息,发现个人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有权要求服务方更正、补充。
6、金融服务提供方在处理您个人信息时应遵循的原则?
答:(1)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2) 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3)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4) 应当保证个人信息的质量;(5)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
7、消费者可以撤回个人信息授权吗?
答: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您可以随时提出撤回。个人撤回同意,不影响撤回前基于个人同意已进行的个人信息活动的效力,也请知悉。
8、《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大数据杀熟”有什么规制吗?
答: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例如您和朋友在同一个APP上预定酒店房间,在地点、房型、时间等条件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价格却不一样,可能您就被大数据区别对待了。
9、出现个人信息泄露或被侵犯,应该怎么办?
答:(1)收集固化相关证据,必要时进行公证;(2)及时向侵权方主张权利,如要求删除个人信息、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3)可以向相关监管机构举报或报案;(4)涉及犯罪的,应该向公安机关报案;(5)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方赔礼道歉、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
10、如何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
答:(1)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2)不轻易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3)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非法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4)提供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和期限,以防身份证复印件被移作他用;(5)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及时销毁;(6)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和邮件;(7)谨防AI变脸诈骗,在未核实对方身份前,切勿透露本人银行账号、密码或进行转账操作。